一只保温包的 “食光” 日记
我是一只藏青色的保温包,诞生在生产线的那天,身上还带着线头的温度。工人师傅给我缝上厚实的珍珠棉内衬时说:“以后啊,你要好好护住里面的吃的,别让它们冷了,也别让它们坏了。” 那时候我还不懂,“护住食物” 这件事,会藏着那么多细碎又温暖的故事。
我的第一个主人是小林,一个刚毕业在写字楼里实习的姑娘。每天清晨,她妈妈会把还冒着热气的杂粮粥装进陶瓷碗,裹上两层棉布塞进我怀里,再放上一碟切好的草莓和一枚煮鸡蛋。“路上慢点,中午热粥的时候小心烫。” 妈妈的声音跟着食物的香气一起,填满了我的肚子。
早高峰的地铁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,有人的背包蹭到我的边角,我赶紧把肚子收得紧一点 —— 可不能让粥洒出来。小林抱着我,下巴抵在我的顶盖上,轻声说:“再坚持一下,到公司就能喝到热粥啦。” 我能感觉到她手心的温度,也能闻到怀里粥香一点点漫出来,那是属于家的味道,哪怕在拥挤的人潮里,也能让人心里暖暖的。
到了公司,小林把我放在工位下。午休时,她打开我,陶瓷碗还是温的,粥舀起来还冒着白气。她一边喝,一边给妈妈发消息:“妈,粥还是热的,草莓也没坏,保温包超好用!” 我看着她嘴角弯起来的样子,忽然明白工人师傅说的 “护住食物”,其实是护住一份牵挂 —— 让远方的妈妈放心,让忙碌的孩子在陌生的城市里,也能吃到一口热乎的家的味道。
后来小林换了工作,把我送给了她的邻居张阿姨。张阿姨的孙子住在郊区的幼儿园,每天中午要吃家里带的饭。张阿姨的手艺好,今天是番茄牛腩,明天是虾仁滑蛋,每次装菜时,她都会对着我念叨:“保温包啊,你可得把香味锁好,别让小宝贝等会儿吃的时候,菜凉了就不香了。”
我跟着张阿姨的儿子去送午饭。郊区的路有点颠,汽车转弯时,饭盒在我怀里轻轻晃了晃,我赶紧用内衬把它们稳稳托住。到了幼儿园门口,小宝贝跑过来,一看见我就拍手:“是我的饭饭!” 老师打开我,番茄牛腩的香味一下子飘了出来,小宝贝舀了一勺塞进嘴里,眼睛亮晶晶的:“还是热的!跟奶奶刚做的一样香!” 我看着他吃得满脸是汁的样子,觉得自己的肚子里,好像也装满了甜甜的快乐。